两女子豪掷3万雇24人陪爬泰山:全程接力抱娃登顶,情绪服务成新消费热点
近日,山东泰山景区上演了一场“人力堆砌式登山”——两名女子雇佣24名年轻男性陪爬,全程接力将一名40斤重的儿童抱至玉皇顶,引发网络热议。据当事人透露,此次“私人定制登山团”总花费近3万元,陪爬者年龄集中在19至26岁,除搬运儿童外,还提供扇风、捏脚、情绪安抚等增值服务。
“花钱买轻松”:陪爬服务卷出新高度
根据现场陪爬者郭先生描述,团队分工明确:8人组成“抱娃接力组”,每200米轮换一次;6人负责拎行李、递水;4人专职扇扇子、讲笑话;剩余6人作为“机动部队”,随时应对突发需求。孩子母亲王女士表示:“我们既想带孩子感受泰山文化,又担心他体力不支,这种服务完美解决了痛点。”
这一场景折射出陪爬行业的“内卷化”趋势。2024年国庆期间,大学生陪爬者曾因“徒手开西瓜”“扛游客登顶”等服务走红,而此次案例中,陪爬团队已从“体力输出”升级为“情绪价值+体力+育儿”的综合服务包。某陪爬平台负责人透露,近期高端订单咨询量激增300%,客户要求涵盖“懂摄影的陪爬”“会讲历史典故的向导”甚至“能教孩子写生的老师”。
争议漩涡:溺爱教育还是消费自由?
事件曝光后,舆论呈现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这是“用钱解决痛点”的智慧选择:“家长既完成了亲子游目标,又避免了孩子哭闹拖慢行程,双赢。”反对者则质疑教育方式:“爬山本为磨炼意志,全程被抱着登顶,孩子能记住什么?”更有网友戏称:“这孩子以后可以吹牛‘我脚没沾地就征服了五岳之首’。”
法律层面,上海九泽律师事务所芮欢月律师指出,陪爬行业目前处于监管盲区,服务标准、责任划分均无明确规范。此次事件中,若孩子在交接过程中摔伤,或陪爬者因体力不支导致意外,责任认定将面临难题。她建议消费者签订书面协议,明确服务内容、安全保障及违约责任。
行业乱象:诈骗频发与服务质量参差
陪爬市场的野蛮生长已暴露诸多问题。杭州游客李女士曾遭遇“陪爬骗局”:她在社交平台预付200元定金后,对方失联;另有游客投诉,部分陪爬者服务态度消极,甚至嘲笑消费者体力差。记者调查发现,当前陪爬从业者多通过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接单,资质审核几乎为零,定价从每小时50元到500元不等,全凭口头约定。
对比传统“挑山工”服务(抬成人单程约800元),此次24人团队3万元的报价堪称“天价”。但陪爬者小张认为定价合理:“我们不仅提供体力,还要扮演心理咨询师、摄影师、保姆多重角色,相当于‘登山管家’。”
市场展望:规范化或成破局关键
尽管争议不断,陪爬需求仍在快速增长。某旅游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暑期泰山陪爬订单量同比上涨215%,其中“亲子定制团”占比超40%。为规范市场,部分景区已开始试点陪爬从业者资格认证,要求持健康证、急救培训证书上岗。
“未来陪爬可能会像导游一样,成为标准化旅游服务。”旅游专家分析称,但行业需尽快建立准入门槛、服务流程和投诉机制,避免“情绪价值”沦为“情绪陷阱”。而对于消费者而言,在享受个性化服务的同时,也需警惕过度依赖“花钱解决问题”的思维——毕竟,有些成长体验,是金钱无法替代的。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