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告 >

这张上市入场券,奇瑞等了 21 年

发布时间:2025-08-29 14:38:33来源:

这张上市入场券,奇瑞等了 21 年

6 次折戟 IPO (首次公开募股) 后,奇瑞汽车终于心想事成,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8 月 27 日晚间,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司发布《关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发行上市及境内未上市股份 “全流通” 备案通知书》显示,已收到奇瑞汽车境外发行上市及境内未上市股份 “全流通” 的备案材料。

从 2004 年首次传出上市消息至今,这家从芜湖起家的车企,历经长达 21 年的上市筹备终于迎来实质性进展,拿到了资本市场的入场券。

2025 年上半年,奇瑞集团累计销售汽车 126.01 万辆,同比增长 14.5%,创历史同期新高。不过,在销量增长、出口强劲的背景下,奇瑞汽车新能源转型缓慢等隐忧浮现。

冲上市 6 次尝试均折戟

今年 2 月 28 日,奇瑞汽车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到 6 月 12 日,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在香港车博会上表示,奇瑞希望将香港作为迈向国际资本市场的新起点,未来香港将成为奇瑞的全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资本与创新高地。

其实直到 8 月 27 日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司正式发文之前,市场仍在揣测奇瑞汽车此次 IPO 是否会失败。2004 年,奇瑞首次启动 IPO 程序,但因上述股权遗留问题搁置。这是奇瑞与资本市场的第一次擦肩而过。首次折戟并未让奇瑞放弃。2007 年 - 2008 年期间,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再度鼓足勇气冲刺 IPO。然而,在自身经营和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之下,奇瑞的第 2 次上市计划无奈中止。

到了 2009 年,为摆脱低端形象,奇瑞大刀阔斧推行多品牌战略,一口气推出 4 个品牌,并第 3 次启动 IPO 计划。这一次,“拦路虎” 是公司内部超限的股东人数,复杂的股权结构成了其上市路上的 “绊脚石”,IPO 计划再度中止。同时,多品牌战略并未带来品牌向上,反而导致资源分散、定位混乱、营收和利润双双下滑。

2011 年,奇瑞虽位居自主第一,但增长已显疲态,2012 年不得不终止瑞麒、威麟品牌,回归 “一个奇瑞”。资本市场层面的挫折也在继续。奇瑞 2016 年尝试让奇瑞新能源借壳 “海螺型材” 申请 A 股及港股 IPO,因缺乏独立资质、新能源车销量较低、股权结构仍然复杂而失败。

屡败屡战,成为奇瑞冲刺资本市场的真实写照。2019 年 6 月至 7 月,大量媒体报道奇瑞控股旗下奇瑞新能源正为登陆科创板做准备。同年,奇瑞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青岛五道口出资上百亿元成为奇瑞第一大股东,奇瑞旗下合资公司奇瑞徽银冲击港股与 A 股,但最终因青岛五道口资金链断裂,导致 IPO 计划失败。

2022 年,奇瑞再度进行 IPO,又因股权结构复杂失败,最终安徽芜湖市国资委全资控股的芜湖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成为奇瑞控股第一大股东。

回头看,奇瑞的创业发展与资本市场之路始终缠绕相生,6 次尝试 IPO 失败,核心原因集中在复杂的股权结构与历史遗留问题、经营业绩与财务表现的波动、外部环境与时机不佳。如今,奇瑞股权问题得到梳理与解决,国资控股简化了此前混乱的股权结构,且奇瑞汽车年销量迎来历史性高点、全球化布局成功、出口强势。今年 2 月奇瑞第 7 次冲击上市,到 8 月 27 日奇瑞备案通过,才终结了这场持续 21 年的资本长跑。

据奇瑞 2025 年 2 月递交的招股书显示,2022 年至 2023 年,奇瑞营业收入从 926.18 亿元增长至 1632.05 亿元,利润从 58.06 亿元增长至 104.44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76.2% 和 79.9%。2024 年前三季度,奇瑞实现营收 1821.54 亿元,同比增长 67.7%,实现净利润 113.12 亿元,同比增长 58.5%。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增长迅速,但奇瑞的大部分收入依旧来自燃油车,营收占比在 2022 年、2023 年和 2024 年前三季度分别达到 75.9%、87.8% 及 74.8%,与之相对应的是,新能源车营收占比分别是 13.2%、4.9% 及 16.0%。

2023 年 10 月 16 日,尹同跃公开承认奇瑞在新能源方面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2022 年 9 月,奇瑞发布 “瑶光 2025” 战略,宣布未来 5 年研发投入不低于 1000 亿元。尹同跃表示,奇瑞已从做 “加法” 转向做 “减法”,通过精简产品线,聚焦打造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在今年 2 月 28 日奇瑞递交港股申请时表示,港股 IPO 募集资金将用于研发乘用车、提升核心技术、拓展海外市场等方面。奇瑞强调,奇瑞计划强化研发投入,特别是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加大投资力度。

尹同跃作为奇瑞的掌舵人,他的公开发言往往预示着公司的战略方向。在 2025 年中国汽车论坛上,他坦言中国汽车行业正面临内卷与价格战的双重压力,并自嘲奇瑞在新技术应用上 “胆子小”。

8 月 25 日的智界及问界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尹同跃宣布智界品牌开启 2.0 时代,表示 “所有的产品线品牌都要为智界让道”,凸显奇瑞对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的重视。

全球化作为奇瑞的核心竞争优势,为奇瑞带来了显著的市场份额,同时也伴随着多重挑战。根据招股书披露,奇瑞目前面临几大核心挑战。

然而目前奇瑞海外市场依赖度较高,招股书显示奇瑞境外收入占比超过四成。这使得公司不可避免地面临地缘政治、贸易政策等外部风险,需要建立更加多元化的市场布局以规避潜在风险。

此外,2023 年,奇瑞流动负债净额达到 173.88 亿元,资金链压力仍然存在,这对其全球化扩张步伐形成一定制约。

不仅如此,奇瑞毛利率持续承压。2024 年前三季度,奇瑞毛利率为 14.8%,较 2023 年同期下降 1.3 个百分点,这一数字低于比亚迪、理想等品牌超过 20% 的毛利率水平。

为应对这些挑战,奇瑞制定了战略规划,招股书显示奇瑞未来将聚焦三大方向:品牌向上、智能化转型和出海扩张。

证监会的一纸批文为奇瑞 21 年的 IPO 坎坷征程带来了曙光,但资本市场并非终点。奇瑞能否在新能源赛道实现后来居上,能否在高端化、智能化、全球化领域建立起差异化优势,决定着奇瑞在下一个十年能否重回巅峰。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